李克瑜:为起舞者着色彩-尊龙凯时平台登录

尊龙凯时平台登录首页> 乡村文旅> 详情
李克瑜:为起舞者着色彩
2022年04月21日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李笑萌

  93岁的她是新中国最早一批舞台美术设计师之一,在服饰设计领域留下了超过一个甲子的奋斗足迹,曾为《天鹅湖》《红色娘子军》等设计演出服装。无论之于何种角色,她都能找到最精准的服饰元素诠释它的价值和意义。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运动员身着“中国风采”礼服惊艳出场。这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北京服装学院再次在家门口与奥运结缘。看到学生们的设计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世界舞台上,93岁的李克瑜心中的自豪一点也不比“孩子们”少。


  从1958年第一部中国版芭蕾舞剧《天鹅湖》到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一个个经典舞台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经典形象的成功离不开服装设计的包装,李克瑜便是重要的“幕后英雄”之一。鲜有人知的是,在李克瑜开启服装设计生涯时,中国的服装设计领域还是怎样的一片荒芜。


  1929年,李克瑜出生在上海,初中毕业后,因为父亲工作变动搬到重庆生活。“在重庆,我念了南开中学,但却一直偏科。高三蹲了一年班,可数理化还是不及格,只能转学到西南农工学院。”李克瑜回忆。读书期间,李克瑜常随着同学们到农村画宣传壁画,学校老师看到了她的画说“你画得不错啊”。“我灵机一动,就问老师我能不能改学美术去,没想到得到了老师的支持。”李克瑜的命运由此开始改变。


  1954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李克瑜被分配到刚成立的北京舞蹈学院工作。“刚到那里,我是有点失落的。本以为是去搞创作,没想到是教一群淘气孩子。”李克瑜说。但正是这群可爱的孩子、舞者,把李克瑜带进了舞蹈的大门。


  为了不荒废专业,李克瑜常常到学校里的练功房中练习舞蹈速写。“刚开始很难准确把握古典舞、芭蕾舞、民间舞等舞种的特点,总是感觉不对。练功房的舞者都是我的老师,他们不仅认真为我做动作,还帮忙分析舞蹈动作的内在感觉和外在空间形态的关系。”李克瑜逐渐摸透了门道,这些舞蹈速写为她日后从事舞蹈服饰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她的《李克瑜舞蹈速写》已经成为美术界很多人的参考教程。


  第一部中国版芭蕾舞剧《天鹅湖》是李克瑜担任舞台服装设计的第一部大型作品。在此之前,她从未接触过芭蕾舞剧。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北京舞蹈学院实验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前身)请来了苏联专家彼·安·古雪夫,由他指导排练中国版的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排演《天鹅湖》,对演员和服装、舞美等各个工种都是巨大考验,在大家对芭蕾舞较为陌生的情况下,李克瑜接到任务为舞剧设计服饰。


  现在想起来,李克瑜还觉得,一个刚毕业没几年的小丫头去和一位经常与功勋舞美设计合作的苏联专家谈服装设计,“实在是胆子不小”。初涉芭蕾舞剧的李克瑜想,既然是向苏联学习芭蕾,那么服装也不妨照着学。她在第一稿中,大量借鉴了莫斯科音乐剧院芭蕾舞团的服装,没想到,看完设计后的古雪夫,说出了让她在今后的创作生涯中都时时刻刻警醒自己的一句话——“这不是最近苏联剧院里正在演出的《天鹅湖》舞剧服装么,你怎么能用它的,你不觉得丢人我还替你害臊!”


  这句话李克瑜记了一辈子,“我才知道,哦,要不一样啊,我还以为《天鹅湖》都一样呢”。古雪夫的一句话把她骂进了北京图书馆,她开始查资料、大量阅读找寻灵感,开始了真正的创作。“那时候真是不容易,生活要你回来喂孩子,工作还逼得你不停画、不断创新,压力一大我就老哭,我老伴儿说,‘你这《天鹅湖》都是哭出来的’。”李克瑜回忆。在多位专家和老师的帮助下,几经易稿,李克瑜的设计终于通过。这也让李克瑜坚定了一点,那就是“设计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要不断地创新”。


  此后,李克瑜又设计了古典芭蕾舞剧《海盗》、民族芭蕾舞剧《鱼美人》,受到了古雪夫认可。苏联专家走后,中央芭蕾舞团开始依靠自己的团队独立创作中国芭蕾舞作品,李克瑜先后设计的《草原儿女》《骄杨》《卖火柴的小女孩》《祝福》等舞剧服饰,都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她将中国古代、民间的服饰图案运用到西方芭蕾和舞蹈史诗中,融合东西。而每当有新戏要排,李克瑜就首先沉浸在北京图书馆的书卷中,“其中包含着继承、整合、创新的道理,我会根据作品形象要求,对那些有用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解构和打散,再做创造性的艺术整合”。渐渐地,李克瑜成为中央芭蕾舞团首屈一指的服装设计大师,团里许多沿用至今的演出服装,都是她亲手设计的。


  20世纪80年代后,李克瑜曾多次到国外访学。“在很多博物馆都能看到中国文物,他们与西方文物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这也更加坚定了李克瑜开发民族艺术宝库的信念。在芭蕾舞剧《泉边》中,亮丽的彝族风格服饰,为李克瑜赢得了日本“大阪第四届国际芭蕾舞比赛服装设计大奖”。


  那时,李克瑜家住地安门,剧团在太平街,染坊则在交道口。“大夏天里,我经常就是一手扶着车把,一手拿着冰棍,自行车后头捆着一堆布料往染坊走。”李克瑜会设计,不会染色,记忆中正是在热气腾腾的染坊中,从染坊师傅身上,李克瑜学会了许多服装专业上的技术和经验。


  “衣服刚染出来时颜色会深一些,过一会儿,晾干后,会变浅,通过大量的染色才能染出自己想要的色彩,不去实践是很难掌握的。”这是李克瑜的一手经验,也是她在课堂上传给学生们的“法宝”。1988年,李克瑜应原国家纺织工业部邀请,作为顾问进入北京服装学院工作,传承、整合、创新的理念也在她的课堂上传递给了一代代青年学子。彼时,中国人对时装的认识还较为模糊,李克瑜已经有一系列具有中华元素的时装作品,在国际上引起了关注。


  “中国那么多丰富的元素,你要怎么去和现代结合,这也是我的教学重点。”李克瑜喜欢和学生、年轻老师在一起交流,探讨关于服装设计的点点滴滴。时至今日,她在讲座中也还是会和台下的学生们说起当年古雪夫对自己的批评。守正创新,她对后辈们寄予厚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