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2016年,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富屯街道龙岗子村、石佛村,大市镇华山村三个村落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它们的入选,印证了北镇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史,多个传统村落保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高水准、重量级历史遗迹。
村容整洁气象新
近年来,北镇市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纳入整体发展规划之中,进一步增强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内生动力,使传统村落焕发了勃勃生机。
保护优先,传统村落寄乡愁
保护传统村落,留住自然人文之美,留住人们心中的乡愁,不仅是广大群众的意愿,也与北镇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北镇的目标相契合。
梨花绽放满园春
北镇市始终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作为传承历史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工作来抓,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纳入跨年度重要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制定了龙岗子村、石佛村、华山村等系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明确传统村落保护的实施机构和主体责任,确立科学、系统的保护措施,以规划为引领,以保护与适度开发并重为原则。
龙岗子村实施了毛石路面的整体改造、村落标识的修建,修缮传统民居30余户,恢复古井1眼。石佛村整治古河道1000米,维修古桥1座,修复传统磨坊1处,修缮核心区整体田园干插石墙及厕所1处,修缮传统民居10余户。华山村对核心区干插石墙、道路、古河道进行了修缮,修建传统磨坊1处,保护古树1棵、修缮传统民居20余户。
保护开发焕光彩
平房、石墙、小院、柴火垛,山清水秀、袅袅炊烟。保护传统村落不仅让在外的游子有乡愁可寻,增强了对家乡的归属感,而且也吸引了更多在外的学子还巢建设家乡。
改善生态,绿水青山画中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靠山吃山向养山富山的转变,北镇市探索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发展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投资1.21亿元对月牙河开展全方位生态治理修复,深入开展护山守林、植树造林等活动,空气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北镇人民的发展共识。
绿水青山美如画
龙岗子村是辽文化的重点区域之一,留下许多历史文化遗迹,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岗墓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道沟辽代重要遗址区”,以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山遗址、东坡遗址、慈圣寺庙址、西山遗址等。根据龙岗子村的特色,打造“梨园 辽文化 民宿”的主体旅游形式,形成了“考古宝地、龙门云水、神龙潜渊、世隐田园、十里花溪、玉溪环碧”六个重要文旅项目,同时控制旅游承载量,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并重。
桃花盛开农耕忙
石佛村拥有特色的满族文化和建筑风格,明确了“葡萄 满族文化 特色认养”的主体旅游形式,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村内的萨满风情不仅为人们展示了满族文化的风采,还可以带领人们追溯过往岁月,探寻先人的足迹和精神。
华山村位于医巫闾山北脉,依势而建,建设环湖休闲娱乐场所、修建华山景点及观音石景点石台阶栈道,在天仙湖西岸建造木屋、树屋,修建露营平台,打造“星空营地”,使游客呼吸新鲜空气,亲近山水自然。实行“村集体(公司) 农户”运营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及民宿。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举办杏花节、满族民间刺绣、高丽城遗址文化、农业科普教育以及户外拓展活动等,把自然资源变为资产,实现农民增收。
统筹谋划,生态产业富万家
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北镇葡萄、北镇鸭梨、中安韭菜、大屯甜瓜等特色农产品广受欢迎,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石佛村通过千亩葡萄种植,推出葡萄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将葡萄采摘与满族文化相结合,带动石佛村传统村落发展。华山村打造葡萄产业,建立了白葡萄酒厂,同时注重酒厂建筑风格,通过让游客了解葡萄酒生产工艺,品鉴葡萄酒,获得私人定制酒库的方式,打造具有华山特色葡萄酒庄园文化。而北镇鸭梨同样具有影响力,在特色品牌的引领下,龙岗子村依据自身特色,紧跟北镇市整体发展,利用地理优势,主打特色鸭梨品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古村新韵寄乡愁
龙岗子村也是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从1986年建点至今已37年,是辽宁省12个观察点之一,锦州市唯一一个观察点。村中有100户村民常年将本家庭的生产生活收支情况全部如实记录,多年来为国家农业农村议事决策提供详实数据。
聚人心所向之势,谋古村落发展之策。保护传统村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更需要人人参与,心怀敬畏与责任之心,将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做细、做实,让北镇市的传统村落焕发新的光彩,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