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屏南路径”-尊龙凯时平台登录

尊龙凯时平台登录首页>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详情
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屏南路径”
2023年01月12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福建省委宣传部 屏南县委宣传部

      近年来,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以全新思路引领乡村发展,以村落为平台、文化为底色、创意为引线,实施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计划,通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激活乡村动力、兴旺农村业态、推动人才逆流,打造有别于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创业方式,吸引年轻人“回来”,城里人“返乡”,喜欢乡村生活的人“赶来”,许多沉寂的古村呈现“人来、村活、业兴、文盛”之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助推乡村振兴新路。

pingnan1.jpg

熙岭乡龙潭村村貌。王志凌摄


转变发展理念,古村旧厝由“劣势”变“优势”


      屏南山奇水秀,散落于山水之间的古村落如点点繁星,熠熠生辉。全县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有100多个,其中中国传统村落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个,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6个,省级侨乡文化名村1个。然而,随着乡村人口外流、产业凋敝、老屋荒废,形成了古村“又贫又难”的困境。

pingnan2.jpg

代溪镇北墘村雨廊一角。王志凌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何打破这一桎梏,转变山区发展困境,挖掘古村古道、老屋老厝的时代价值,实现古村落的“新生”?屏南县委、县政府组织了大量专家、干部对全县古村落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并组织异地交流学习等,最终作出了以文创助推乡村振兴的决策转变。此后,迅速成立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县、乡、村三级工作队伍,《屏南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相继出台,明确战略目标、产业布局、政策支持等事项,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引导资金,实行项目化运作。同时,改变以财政资金为主的投入模式,创新推行“文创搭台、市场唱戏”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文创引领,政策资金全要素保障。为做到既“塑形”又“铸魂”,屏南县改变“偏重塑形”“大拆大建”的乡村建设老路,注重在保护中开发,打造村落发展优质空间,屏南古村振兴的精彩画卷由此徐徐展开。

pingnan3.jpg

屏城乡厦地村稻田(秋)。王志凌摄


优化创业环境,偏远农村由“流人”变“留人”


      人才空心化的问题是偏远农村快速发展面临的关键性难题。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受地理、交通等区位限制,屏南的经济发展速度长期受到抑制,许多群众不满当下的收入情况,多外出就业或是到邻近的其他地方另谋职业,农村人口流失情况较为严重,留在村内的多是孤寡老人。以棠口镇青秀村为例,全村户籍人口有326人,最为严重时,常住村内的仅有6人。本土村民尚且流失如此严重,更遑论从外引进人才。为此,屏南县大力实施“三引”工作。


      突破人才政策引进“高人”。如按照现行人才政策,一些没有高学历学位、没有学术成果、没有荣誉称号,但对乡村文化创意有着重要影响和贡献的人才,无法得到现行政策支持。为此,屏南县专门出台文创产业人才政策,像对待重点工业企业一样,给予文创人才“高规格待遇”,实行县领导挂钩联系、“一人一议”政策,成功引进了一大批乡村文创人才和高校文创专家团队,长期驻村主持文创项目。比如,引进“草根”文创人才林正碌、程美信等,作为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产业策划人,广泛开展“人人都是艺术家”油画创作、“人人都是电影家”公益教学活动,上至八旬老妪,下至七岁孩童都能参与其中,不仅解决了留守村民生计问题,更进一步陶冶了乡民情操。


      改善创业环境引回“亲人”。如果要论谁对乡村的感情是最深的,应该就是那些“离开”的原住民。乡村有了项目,就意味着有了新的发展机会,这为村民回流创造了契机。为把流失的村民吸引回来,屏南县优先保障文创试点村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建设,改善村落基础环境和生活创业环境,激起在外人员乡愁,促使他们返乡创业,并在其返乡后给予场地租金补贴等优惠政策,返乡创新创业奖补政策等,此举收到显著效果,仅熙岭乡龙潭村,两年就回流村民300多人。不少返乡的村民感叹,“如果当初就能有这样的景象,也不至于背井离乡这么多年了,现在的龙潭才是我心中梦想的故乡。”


      构建新型社区引来“新人”。“屏南的乡村非常美”,这样的评价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来“打卡”,其中一些到了屏南就走不动了,生出了留在屏南的想法。为吸引这部分人真正“留下”,屏南县在厦地、龙潭、四坪等探索打造新型乡村社区,探索了一系列帮助“新居民”与本地居民共同生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有力举措。比如,为让新村民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增设了村民委员会副主任专岗和村民代表席位,增强“新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长期驻留生活创业的意愿。如今,有上百名来自北京、上海等地有思想、有活力、有创意的青年,以“新村民”的身份常住屏南,成为诗意远方的追寻者和实践者。

pingnan4.jpg

熙岭乡四坪村村貌。王志凌摄


      令人更为欣喜的是,在引进人才团队的村落驻创活动和公益情怀的影响下,一批外地高素质的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也涌向屏南乡村,或参与策划文化节、民俗体验活动,或到村级教学点开展支教,或致力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屏南乡村振兴众人拾柴火焰高。吸引到了著名的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及其团队、复旦大学张勇教授团队等,为屏南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治理、乡村品牌、乡村建设、乡村金融等方面提供理论研究、智力支持和社会服务。


勇于创新机制,闲置资源由“沉睡”变“苏醒”


      人来了,住在哪儿呢?古村落的老宅系家族共有,存在一户多人的现象,“新村民”介入后,需投入资金承租、修缮,但产权、施工及老宅使用权等因素,让“新村民”存在顾虑。针对上述难题,屏南县大胆探索创新,建立了一套务实管用的运作模式,有效激活乡村闲置老宅资源,使“破木屋”变成了“黄金屋”。

5.jpg

代溪镇北墘村明清风格的古民居沿溪而建。(屏南县宣传部供图)


      首先是创新老房流转模式。学习借鉴一线城市“租房管家”的租赁模式,建立了中介式流转机制,全面推行“老屋认租15年或20年”模式,由村委会从祖居户中流转旧民居,按一定标准租赁给“新村民”修缮使用。这种机制有效避免流转中出现哄抬租金、权益纠纷等无序现象,也解决了传统村落闲置民居“保”与“用”难题。

pingnan6.jpg

熙岭乡龙潭村利用乡村闲置老宅资源改造为“随喜书店”。张峥嵘摄


      其次,是创新古村修缮模式。在乡村建设中,多以立面改造、巷道改造、传统民居修缮等项目为主,具有项目数量多、造价小、修建内容难以标准化的特点。若简单将城市建设模式照搬到乡村小型项目建设中,就容易出现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流程多、时间长,费用高、资金使用效率低,变量大、项目预算难以一次锁定,村民参与度低,传统技艺没有发挥空间等问题。这些问题曾一度严重制约着古村落的修缮保护利用。在经过反复考量和多重比较后,屏南县探索实施以使用本地人力、物力为特征的传统“雇工购料法”(简称工料法),由“‘新村民’出资、驻创专家设计、‘村工匠’具体建设”,允许村级组织自行购料、聘请工匠、组织施工,实行材料入仓、出仓,用料、用工、施工等全程监督,有效节约成本,提高建设效率。这项举措一举破解了乡建的重大难题,以较低成本实现技艺传承、老屋保护、舒适宜居、创业增收“四赢”局面。目前,全县累计完成老屋修缮改造近300栋,相当部分用以发展民宿、农家乐、艺术空间等经营性项目,使这些老屋旧宅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由此实现了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pingnan7.jpg

熙岭乡龙潭村将老屋修缮,打造特色民宿,吸引游客入住。张峥嵘摄


全力培育业态,乡村产业由“薄弱”变“兴旺”


      产业薄弱是屏南多数传统村落面临的残酷现实,这些村庄生产动力不高、生产模式单一、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精加工程度低,对传统村落转型发展难以提供实际的动力。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屏南县对试点古村推广实行“文创 ”的方式来发展产业。


      文创 精准扶贫。“要让贫困户第一个享受到乡村发展的红利”,创新实施文创“种子工程”,累计选送贫困户300多人、残疾人50多人通过“人人都是艺术家”平台,学习油画创作、自媒体卖画增加收入,并让部分人员转型为农民画家或农民创客,促进了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还有的则采用“工匠带工人”做法,配合“工料法”的实施,建立一支乡村文创配套项目施工队伍,让泥瓦匠、木匠重拾传统手艺变身“师傅”,带领贫困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增加务工直接收入,减少贫困发生率。


      文创 全域旅游。为进一步让乡村生活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在各试点村相继建设了公益艺术教育中心、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吧、民宿客栈等公共空间,结合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举办了黄酒节、戏曲文化节、农耕文化节等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培育出写作营、旅居养生、研学旅行等旅游新业态,许多传统村落转变为大型文化艺术空间,各种文化艺术形态与传统村落文化交相辉映,各显魅力,对外界产生强大磁吸力。比如,代溪镇北墘村打造“黄酒”特色村庄文旅业态,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业态蓬勃发展,年接待游客量达10万余人,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

pingnan8.jpg

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首届开酒节。张峥嵘摄

pingnan9.jpg

代溪镇北墘村村民舞龙庆贺黄酒文化节。


      文创 朋友圈经济。“来到屏南我就爱上了屏南”,这是厦地村一位新村民说的。许多驻创人员和外来定居、体验者发动他们庞大的人际关系网,大力发展“朋友圈经济”,引进南京先锋书店、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宁德千乘桥文创公司等文创投资项目,嫁接和吸引社会资本到乡村投资,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外销,真正实现了“文创搭台、市场唱戏”,培育出一批市场主体,促进乡村产业良性发展。

pingnan10.jpg

2019年,先锋厦地水田书店开张。张峥嵘摄


      古村活了,机制跟着活了,也因此散发别样的活力。短短几年时光,屏南的乡村成为国内外游客旅行目的地和宜居的心灵家园。村里休闲旅游业火了——节假日游客爆满,周末常常一房难求;村民开的农家菜馆门口经常排起长龙,农副产品卖得红红火火。


      如今,在屏南不断创新求“变”探索保护与活化利用传统村落的实践中,也给乡村发展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拓展出更多的可能性,还赋予了农村发展的“造血功能”,点燃了乡村振兴的火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