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千山绿,近观万点红;阜平大枣好,酸甜糯香浓。提起阜平大枣,阜平人总有讲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深情,以及一脸的骄傲和自豪。阜平大枣,学名婆枣,因其原产地为阜平县而取名“阜平大枣”。阜平大枣历史悠久,据《战国策》记载,距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阜平大枣发芽迟,开花晚,花期长,从5月中上旬开花,到6月底7月初,有近两个月的时间。每年枣花刚开,甜甜的香气刚在空中弥散,“尖鼻子”的养蜂人便嗅着香气进了山。一辆辆大卡车低声“吼叫着”,将一箱箱蜜蜂运上山来,整整齐齐地摆放于枣林,并在旁边搭起了一顶顶帐篷,开始了“甜蜜事业”。每到此时,便有人前来买蜜,亦有大人、孩子尾随观看,好不热闹。
“枝头红重承朝露,王母蟠桃颜色失”。中秋节、国庆节之前,已经长足个头的阜平大枣开始积累糖分,由青变红,遇到雨水便开始出现裂纹,好像在向人们招手微笑。此时,便有馋嘴之人经常光顾枣园,专挑红圈的、裂纹的摘来品尝;更有不守规矩的“淘气包”,趁主人不在,便偷偷捡起石头专挑结果稠的树枝,打那些个大的、裂纹的、成熟度高的枣,往往是打落一地,只吃一两个,很是可惜。偶尔被主人发现追赶,则摆个鬼脸、抛个憨笑,一溜烟逃之夭夭,让人哭笑不得,无可奈何。果实全红之时,便是口感最好的时候,有经验的人,此时才会来到枣园,专挑个大光鲜的枣品尝,咬上一口,那真是酥脆干爽、酸甜可口、满口生津、沁人心脾,颗颗都是享受,尤其是清晨带着露水现摘现吃的更佳,更能感受幸福!
“春分一过是秋分,打枣声喧隔陇闻;三两人家十万树,田头房脊晒红云”“行过大山过小山,房上地下红一片”。大约到了10月中下旬,枣果陆续成熟,这时,一家数口便开着三轮、带着大筐小篓甚至午饭,翻山越岭,奔赴枣园,亦有县城和大城市的人们前来采摘,利用周末,带着老婆、孩子来到枣园帮工,体验打枣、拾枣的乐趣。到了枣园,顾不上休息,大人便举杆打枣,妇女和老人则抓紧捡拾,小孩们则连捡带玩,好不热闹。伴随着枣儿落地的扑扑声、捡拾枣儿的唰唰声、枣儿砸到头上的娇啧声以及大人孩子的欢笑声,构成了一幅具有枣乡特色的田园风光画。
“一日吃仨枣,终生不显老;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姑娘若要皮肤好,煮粥莫忘加红枣”。千百年来,阜平人民以阜平大枣为食材,做出了包括年糕、粽子、腊八粥、贴饼子、枣面等众多传统美味,开发酿造出了枣酒、枣醋、枣饮料、枣茶、焦枣等多种加工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10亿多元,是阜平最具特色的朝阳产业。
阜平大枣是“功劳枣”。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年年来阜平扫荡,春不让种,秋不让收,军民生活空前艰苦,但是阜平大枣连年丰收,漫山遍野,到处都有阜平大枣,当地群众和人民子弟兵抓一把大枣,喝两口清泉,便上战场,最终赶跑了东洋兵。解放战争时期,阜平大枣亦是支前物资、子弟兵的干粮。阜平大枣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立下了“赫赫战功”,被人们亲切地誉为“功劳枣”。从伟大领袖毛主席、开国元帅聂荣臻,到普通的人民子弟兵;从一代名人邓拓、魏巍、田华,到国际友人白求恩等,无一不对阜平大枣一往情深。
阜平大枣是“救命枣”。无论是古时的灾荒年份,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无论粮食再怎么歉收,枣区群众都能依靠阜平大枣安然度荒。不仅如此,党和政府还把阜平大枣调往其它地区救灾,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因此,被誉为“救命枣”。
阜平大枣是“致富枣”。改革开放之后,阜平大枣出省、出国,走向世界,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人们依靠阜平大枣盖了房、娶了妻、致了富,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过上了小康生活。县政府依靠阜平大枣,大力发展加工业,增加了财政收入,因此,又被誉为“致富枣”。
阜平县地处太行山东麓、保定市西端,海拔200—2286.2米,主要为浅山丘陵地带片麻岩、沙土地,通透性强,很适合阜平大枣生长。阜平大枣个大皮薄、肉厚核小、干鲜兼食,其鲜枣酥脆甘爽、酸甜可口;干枣果肉细腻、甜糯带辣、枣香浓郁、营养丰富,“吃着甜、嚼着辣、咽着香”是阜平大枣的鲜明特点。
“阜平大枣”于2008年10月被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商标。2009年,被中华商标协会、第三届中国商标节组委会评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地理标志商标”。2015年,被评为“保定市知名商标”,2016年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
上述荣誉的获得,为进一步推进阜平大枣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