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凉山纪》,读那方神奇的疆域深藏的各种隐秘;读《凉山纪》,读数不尽的山山水水浸淫的风土人情;读《凉山纪》,读日月星光晨雨秋风几经演变的前世今生;读《凉山纪》,读一个人既孤独又热血沸腾的岁月行吟。一边读一边回味熟悉又陌生的作者何万敏,透过文字与书写,洋溢在字里行间,又躲藏在文内文外的浓浓深情,还有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的责任和严谨。
《凉山纪》用了“纪”的方式叙述大凉山的种种,何为“纪”?古时以十二年为一纪,今指更长的时间。《凉山纪》首先在时间跨度上拉长了凉山的纬度,纵深至更久远的年代,无论是脚力和笔力都已触及大凉山上下数千年至万万年,比如写到南丝绸之路途经凉山清溪古道段,用典籍《唐书》中的记载巧妙勾勒出遥远时代一条商路的走向;写到会理古城,不经意便带入了古城建立600多年的历史;写到泸沽湖,深度揭开摩梭人母系部落,于漫长迁徙路上留下的最后女儿国的历程;写到螺髻山,沿着喜马拉雅褶皱造山运动的屐痕,触碰到冰川峡谷世界千万年来传奇的变迁。
《凉山纪》除了前序后跋,用了十个篇章的篇幅,选取了凉山地理中最有代表性的数个地标,比如凉山古道、美姑牛牛坝、西昌邛海、会东老君滩、冕宁锦屏、盐源泸沽湖、普格螺髻山、甘洛德布洛莫等,横向展开了作者心目中魂牵梦萦的“精神高地”。
作者的巧思在于,他写登相营,并非局限于登相营,还有那里的人情世故,比如97岁的王青美老人一家的故事,“登相营里的上北街和下北街好似一条扁担,两头挑起了她人生中炽热的青春与从容的晚年。”写海棠古城的兴衰,交织着牵连出“农民书画家”蒋学尧、命运多舛的诚允等有故事的人;写消失的村寨,引出罕见特大山体滑坡中吉尔克曲等一群村民面对灾害空降时的小人物命运;写邛海更不止邛海,还有湿地生态、旅游规划、卫星发射以及嫦娥工程;写到甘洛的德布洛莫,更是将传说中的“鬼山”之来龙去脉,以客观、朴素的唯物观和对民族、民俗文化的尊重,作了通俗易懂的阐述。无处不在的知识点,细水长流般的汩汩而出。在这本纪实非虚构的凉山书写中,不仅有宽度,更有文字带来的张力和温度。
《凉山纪》除了在各章节中对所在地域的山山水水均有相当笔墨的解剖,另又单独用了两个篇章专讲凉山的山和凉山的彝族群众。凉山不是一座山,“凉山到处是山。山在我们四周向各个方向伸展。”“凉山的山,早已是支撑生命的脊梁。”“历史上,人类一直是大山坚定的守望者。”“我愿意仰望大山,作为一名朝圣者站在大山之下,为即将又一次走入梦境而兴奋与喜悦。”在这一章节,我深深地读到作者笔端满溢的深情和诗心,那份对大山的虔诚。
在《凉山纪》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美姑牛牛坝的一章,因为那是作者的故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著名作家阿来称凉山是何万敏文学的原乡,也是他心灵的原乡,而牛牛坝更是他生命的原乡,血脉相连的关系注定在何万敏心中,对故乡有着一生解不开的情与结。由此,他在描述美姑牛牛坝的段章中,始终把人放进地图里,把地图搁进故事里,读来意味深远,情义绵长。
[责任编辑:徐天明]